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意义
(一)文化强国的建设将大大提高全民的文明素质和社会的文明程度
无论是当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还是争取未来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都要依靠人的觉悟、人的智慧、人的才干和人的体力,以及社会对人群的组织、调配和安排,所以人的因素是经济社会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的素质如何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至关重要。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将能提升人的教育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和健康素质,使人逐渐得到全面发展。而人的素质提升和全面发展,反过来又将促进文化强国更完美的构建。
在社会里,每个个体的素质都提高了、进步了、优化了,家庭的文明程度也将逐步得到提升。和谐友爱的亲情,互助礼让的家风、尊老助幼的家德必将蔚然成风。每个个人、每个家庭的文明程度都提升了,全社会的文明程度也必然得到整体改善和明显进步。整个社会和全体公民都将能自觉爱国爱党、遵纪守法、勤俭敬业、热爱集体、乐于创新。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随着文化强国建设的推进,社会文明程度的全面提升,也就意味着国家的现代化水平升级了。
(二)文化强国建设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基础性支撑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纵观人类历史发展可知,强大而长期屹立于世界的主要国家和民族,必定有其灿烂的文化作砥柱。我们中国作为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唯一得到持续发展而未中断的国家,究其原因就在于我们有贯穿五千年的中华文化。近代中国经济技术之所以落后,就在于我们当年的发展缺乏新文化的支撑。当代中国之所以能够蓬勃振兴,并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就在于我们有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种新理念、新文化的支撑。所以,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和切实遵循“文化兴则民族兴、文化强则国家强”这条历史发展的规律。
文化强国的建设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基础性支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具体论证。
首先,文化强国建设将能增强我们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勇往直前,艰苦奋斗,克难致胜。同时,文化强国的建设还将增强我们的文化自觉、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使我们有信心去战胜一切困难、小视一切障碍,从胜利走向胜利。还有,文化强国建设,必将增强中华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勇敢也更迅速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同各国人民一起,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前进。所以,文化强国建设必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性支撑,其重要意义是不容置疑的。
(三)文化强国建设必将大大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国际间的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是由硬实力和软实力两部分组成的。过去我们偏重于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方面的建设,而相对忽视文化软实力方面的建设。软实力(soft power)一词最先是由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约瑟夫.奈在他1990年出版的《注定领导》一书中提出来的。他将综合国力分为硬实力(Hard power)和软实力两部分。硬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力、科技力、军事力等;软实力则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包括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民族精神和社会文化的感召力、政治动员力和运用国际组织的能力等。约瑟夫·奈在2004年为他的《软实力》一书写的前言中还讲过:“何谓软实力?它是依靠吸引力,而非通过威逼或利诱的手段来达得目标的能力。这种吸引力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理念和政策。”①可见,约瑟夫·奈所说的软实力就属于我们前面讲到的思想观念方面的狭义文化。 大力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无疑将大大增强我们的软实力,这将补齐我们在国力建设方面的短板,使我们既具有经济、科技和军事方面的实力,又具有文化的吸引力、辐射力和影响力的实力。这样,软硬实力兼备,在国际竞争中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四)文化强国建设必将牵引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经济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相互割裂、互不相关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文化强国建设本身就包括相互关联的多个层面,其中哲学社会科学、宣传、教育、文学、艺术、体育、媒体、会展、旅游等众多方面。在这些方面中,某一方面的发展,必然为相关方面的发展提供机遇、促进其更快更好的成长,而整个国家文化领域的发展,也必将有益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全局,必将牵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跃起,也就是说将能加速民族复兴的步伐和百年梦想的实现。
(五)文化强国建设必将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成员,都是同一个地球上的子孙,其利益的共同性是基本的、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是共同的,但由于发展水平的差异、社会制度的区别、历史遗留问题的复杂和对现实利益追求的目标不同,各个国家民族之间的磨擦、对立和争斗也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既充满希望,也不乏挑战。尤其是目前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正在泛滥之际,文明冲突的论调时常出现。在这种情势下,加强文化交流、文明互鉴就更为必要。全球的人们应该认识到,斗则两败俱伤,和则共同繁荣,逐步构筑起人类命运共同,渐渐走向世界大同,应是地球子孙的共同愿望。
我们加强文化强国建设,虽将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但还要积极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推动文化互通、文化相融,拉紧各国人民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精神纽带,追求共同, 包容差异,必将有效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本方略
毛泽东早在新中国建立前夕就曾说过:“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②新中国成立后,经过7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取得了举世瞻目的成就,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顺乎自然的文化强国建设的任务已经提到日程上来了。在201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③在2016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又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④的战略任务列入规划之中。经过近几年的酝酿和实施,在《中共中央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再次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决策。可见,党和国家对这一历史任务的重视程度。那么,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来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呢?下面提出若干基本方略对策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揭示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真理,是代表和维护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绝对遵循,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我们国家发展和改革的指南针与方向盘。我们的党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我们的国家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因而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事业,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则就会迷失方向,就会犯错误、走弯路。
坚持马克思主义不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和理论,而且还要坚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更要重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和运用。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来背诵,而要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当作行动的指南来运用。要使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始终成为主旋律、最强音。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时时处处都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指导行动、推动工作和争取胜利。这是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首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