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zk20160802@163.com
010-68210751
您的位置: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意义和基本对策
来源: | 作者:李成勋 | 发布时间: 2022-05-21 | 2743 次浏览 | 分享到:

  但是,我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能一概而论,既不能一概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要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认真梳理,有选择地传承,有取舍地弘扬。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既有古老的中华文化,如仁、义、礼、智、信、忠、孝、诚、廉、勇等理念,又有当代的红色的文化。所谓红色文化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革命战争年代和新中国建设时期形成的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忠于组织、纪律严明、团结友爱、舍已为人,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这其中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三八作风、雷锋精神、王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等等。对此应该全面吸纳、弘扬和传承。由上可知,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灿烂辉煌、无比丰富、无比优秀,我们应该深入挖掘、系统梳理、大力宣传和努力践行,使之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巨大动能。

(七)借鉴、吸纳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为我所用

  我们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应该秉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理念,以更自信的心态、更宽广的胸怀,广泛开展同世界各国文化交流合作,广泛参与全球文明对话,让中国人更好地了解世界,让世界各国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大家携手共进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而贡献力量。

  我们应该认识到,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学共鉴是文化发展的必然。即使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也应相互学习。资本主义国家在企业经营、市场竞争、科技创新和国际交易等方面的文化积澱,由于市场经济的共同性,对我们发展市场经济同样是有用的,应该而且可以很好学习。在大国和小国之间,文化虽有差异,这并不防碍我们向小国学习。因为大国文化可能更丰富,而小国文化可能更有特色。在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交锋、交融更加频繁的新趋势下,我们应该更加着力吸纳各国文化的优点和长处、汇集八方文化的精髓,以期中华文化更具魅力和吸引力。

  学习借鉴外国文化,既不能有一概轻视排斥心理,也不能盲目崇洋媚外、生搬硬套。要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实际需要出发,对外来文化进行具体分析,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优秀的有益的文化虚心吸收,低劣的有害的文化坚决拒绝,决不能让国外腐朽的思想文化污染我们的空间,确保我们的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既是传承弘扬优秀中华文化、增强其生命力和影响力的过程,又是吸纳外来文化精华助力中华文化不断丰富繁荣的过程。

(八)培育一支高素质的文化队伍

  一切事在人为,文化建设更需要人才的支撑,而我国文化战线的队伍比起其他战线来说,形成较晚、规模较小、短缺的程度较大。所以,文化队伍建设不仅需要,而且十分迫切。

文化强国建设和文化队伍的培育大体需要三类人才:一类是领军级人才。这类人才要识大局、懂政策、既具有战略决策的能力,还要有文化工作经验的积累。这部分领军级人才是最难求的。再一类是经营管理人才。这类人才应懂得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懂得企业和产业经营管理的理论与政策,并拥有从事企业或产业经营管理的实践经验。这类人才应从受过高等专业教育又从事过多年实际工作的人员中选拔。还有一类是专业技术专家,这类人才的种类应是多种多样的,如表演艺术家、画家、书法家、智库谋略家、文物鉴、定家和各类技术专家等。这类人才须是既有实际操作能力又具有深厚专业知识与理论的专业技术工作者。

  文化队伍的建设既要依靠学校的培训,更要依靠实践中锻炼。为此,政府应提供充足的教育经费,各级相关机构应采取挂职锻练制、访问学者制、师傅带徒弟制和组建大量不同门类、不同层次的专业培训机构等方式大力培育文化人才。

我们有了宏大的高素质的文化建设队伍,再加上广大文化劳动者的勤奋创业精神,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就一定能够在2035年取得预期的成就,并进而争取全面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梦想!

 

注释:

① 约瑟夫·奈:《软实力》,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第7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笫6页。

③《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1页。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人民出版社2012版,第166页。

⑤ 参见《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页。

⑥《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2页。

⑦ 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问》,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20年版,第145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