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到二〇三五年,我国将“建成文化强国”。这是一项事关全民福祉和长远利益的重大战略决策。那么,文化强国如何定位、建设文化强国有何战略意义,以及建设文化强国的基本方略对策如何。本文就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意义和基本方略对策展开论述。
(二)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强国建设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评价的标准和方法,不同阶级、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对同一客观事物有不同的看法,所以价值观具有阶级性和党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它的提出有一个过程,在200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首先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由四部分组成: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特别是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来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社会主义荣辱观。⑤到了201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了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民心、汇集民力的强大精神力量。
在文化强国建设中,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神、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与传播的全过程;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各个领域,使它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要用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推文化强国建设的伟大工程,同时要用文化强国建设的生动实践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使之更好地体现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和中国风格。
(三)大力推进文化创新、解放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活力
创新是一切发展的首要动力。只要能够时时处处坚持创新,发展就有动能,事物就有活力,运作就能持续,社会就可以进步。创新理念适用于一切时段和一切事物,对于文化建设来说更应坚持创新。
文化的创新是多方面的,既有思想观念的创新,又有体制机制的创新,还有发展模式、经营业态的创新等等。为此思想必须解放,不能墨守陈规,要与时俱进。这就要求人们经常深入实际,不断去发现和挖掘新鲜事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文化发展的丰厚土壤和源头活水,只有深深植根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融入千百万人民群众开拓美好未来的雄阔进程之中,才能创造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中华新文化。要敏锐观察新时代里中国和世界发展趋势对文化建设的影响,及时把握文化发展的新变化、新要求,使人们的文化观念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发展阶段,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有效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发展和进步。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是一条公认的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如能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生产力就会得到解放并顺利发展,否则生产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社会就难以进步。应该知道,体制机制就是生产关系的外在表现。因此,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就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必须积极谋求文化体制的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和业态也会随时随地产生创新的要求。所以,文化产业的体制机制也须适应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和业态更新的要求,否则文化产业的发展就会受到挫折。所以,只有坚持创新,把创新放在突出的位置,文化强国的建设才能顺利前进、充满希望。
(四)大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建立覆盖全社会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为此,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加大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自觉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要使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并注意协调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硬件”和“软件”的配套建设,逐步扩大总量和增强实效。近年来,我国公益文化事业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有博物馆3410个,公共图书馆3189个,文化馆3325个;近50万个行政村(社区)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占比95.46%;2176个县(市、区)建成文化馆总分馆制,2155个县(市、区)建成图书馆总分馆制,分别占比89.47%、91.9%;广播、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9.1%、99.4%。”⑦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城乡区域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差距依然很大,公共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基层文化设施利用不充分、文化服务效能不够高等问题依然有待切实改善。今后应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促进城乡文化协调发展,使广大群众从公共文化发展中切实获得幸福感,使民生福祉确有改善。同时,还需加强国家重大文化设施和文化项目建设,推进国家版本馆、国家文献储备库、智慧广电等工程实施。
(五)努力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文化强国建设不仅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还必须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还属于朝阳产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不仅对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推动国民经济体系优化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已具有一定基础和条件。我国到目前,“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已超过210万家,上市企业201家。2018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已达4万多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4.48%。”⑧文化产业融合度高、带动性强、绿色低碳等的优势更加突出;居民文化消费也日益增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深入发展,以5G、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迅速渗透到各种文化产业中去,必将有效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当然,我国文化产业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发展潜力还有待进一步发挥。今后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及时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要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产业、文化业态、文化经营模式,改造和优化传统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全面转型升级。为建设文化强国,今后还应注重高质量文化产业的发展,即注重发展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产业。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不可只是一味追求赚钱。在文化强国建设中,要不断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为此今后要规范发展产业园区,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带建设,使旅游业、演艺业、智库咨询业、音乐美术业、会展业、古董业,仿古制造业、节庆业等形成各具特色的多点支撑、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文化产业新格局。
(六)深入挖掘和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中的有益部分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是在对已有文化成就传承、变革与创新的基础上推进的。如果离开传统、割裂血脉、就会迷失方向、丢掉根本。所以,必须深刻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要认识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的历史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与振兴功能,在世界各种文明中独树一帜。所以,我们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要保持对优秀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外来健康有益文化为补充,大力发展和繁荣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着力增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此外,还应该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既有主要是汉民族的传统文化,又有各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各少数民族的文化,是中华文化整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