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发以来,中国经济体制的历史性变革,使我们这个发展中大国的经济实现了令世界瞩目的跨越式发展。但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是同时并存的。本文以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视角做出探讨,对深化改革有所裨益。
改革开发以来,中国经济体制的历史性变革,使我们这个发展中大国的经济实现了令世界瞩目的跨越式发展。但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是同时并存的。本文以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视角做出探讨,对深化改革有所裨益。
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初心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此推动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做出的道路选择和制度创新抉择,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愿意为全球命运共同体的未来发展提供中国方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完成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创新,将是对人类文明和制度进步的伟大贡献。
我们所追求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是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结合的,它既是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实现形式,又是一种新型的市场经济模式;既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属性和特征,又具有公有制生产关系的属性与特征;既注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又重视计划在经济协调发展中的统筹作用。
因而,它在功能上应该既具有效率与效益功能,又具有社会主义的均衡功能与共享共富功能,是这两种优越性的结合。
二、当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所固有的“失灵”现象在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中被放大,导致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供需结构性失衡。一方面,存在产能大量过剩,另一方面,大量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除了煤炭、钢铁、水泥等大量过剩以外,房地产业是一个更为典型的例子。二是人力资源失衡。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力资源十分丰富,但相当多劳动者不能充分就业,而有些高技术产业却缺乏合格劳动力的供给保障。三是贫富失衡。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然而在现行市场经济实践中却很难实现,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并且有固化趋势,已严重影响到社会稳定。四是地区发展失衡。我国幅员辽阔,历史遗留下来的地区差距本应逐步得到缩小,然而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反而在日益扩大,严重影响到大国优势的发挥。五是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失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特性,但是目前我国精神产品生产严重滞后,造成了部分社会成员的信念缺失、方向模糊、道德滑坡。六是生态失衡。生态平衡、环境净化、资源保护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要求,但是由于盲目生产、恶性竞争,使得我国目前存在生态失衡、环境恶化、资源利用不可持续的严重问题。
引发上述一系列市场经济发展中失衡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忽视或弱化计划机制的作用。对计划机制的淡化和忽视,已经造成严重后果。因此,明确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计划机制与均衡功能的构建,已成为必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紧迫课题。
三、强化计划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转型升级关键期,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也进入到深化和完善的关键期,已从“粗放型基本框架构建期”转入“精细型系统完备完善期”。基于此,要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新要求即“强化计划机制、实现均衡发展”来深化改革。
强化和完善计划机制具有充分的现实基础:一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我们已拥有具备现代企业制度的广大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二是现在已经具有进行精准计划的现代技术手段;三是具备长期进行计划工作的某些有效经验。
在具体运作方面,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切实做好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坚决避免形式主义;二是研究实施精准的产业政策,并定期不定期加以公布;三是对包括国际市场在内的各级各类市场进行预测,并适时发布相关信息;四是对供需双方的对接进行科学的计划管理;五是充分运用经济内在的制约机制,实现计划平衡;六是对计划的实施实行严格的责任制;七是对重大项目的审批制度要进行精确筛选,不轻易放松控制力度;八是改革创新现行统计制度,探索建立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能力和投资意愿调查体系;九是要尽快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计划工作的专业人才。
以上建言只是初步构思,我们课题组还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与创新问题持续进行深入探讨。
(根据方略智库课题组研究报告整理;编辑:于晓娅)